汕头既是“百载商埠”,也是著名侨乡。大批潮汕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坊间素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说法。一封侨批,夹带几许银元,漂洋过海,辗转而至,书写百年桑梓情。
2024汕头侨批再“出海”,跨越古今,连接中外。汕头友好代表团此次赴马来西亚、柬埔寨进行深度访问,也以办展为契机,开展一场文化之旅,在交汇交流交融处充分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中华文明影响力,向海外输出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起海内外中华儿女不忘根脉的桑梓情怀,也让“古”与“新”在碰撞中激荡出新的火花。
“一纸还乡”情最浓 家国情长传百年
八月,东南亚国家又掀起了“侨批热”——先是马来西亚,汕头“三江出海·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在吉隆坡举行,展出了近200封侨批及相关资料图片,吸引当地侨团商会、知名侨领、华文学校师生代表到场。紧接着,侨批历史文化展又走进柬埔寨金边,吸引逾千人参观,所到之处反响热烈。更多海外年轻一代通过展览了解这段红头船下南洋的拼搏时光。马来西亚华人李伦滨带着小孩过来观展,他说:“现在孩子们在这边过得很幸福,我想让他们看看,我们的祖辈是怎样漂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的,也希望他能了解以前祖先们的拼搏精神”。柬埔寨端华学校学生李吉祥和学校同学一起前来,看完表示:“我觉得这个侨批的历史是很了不起的,我小时候听过我爷爷讲过,他们赚了钱,就是用侨批寄钱,给他们的家人用。如果以后有时间的话,我想去中国看一看。”
当流传百年的侨批跨越山海而至,带来的不仅是熟悉的乡音,更唤起了华侨浓浓的思乡情。“Very romantic(十分浪漫)!”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会长方侨生在现场收到一封来自汕头的特殊回批,不禁泪眼盈眶。原来,打开里面别有乾坤——一首他母亲当年在汕头求学时的打油诗被编成童谣,清脆的童声唱出百年前青春印记,批信卡片上还有方先生母亲的学籍档案和成绩单,以及广东汕头华侨中学学生创作的画,还原百多年前的求学情景,心形卡片心意满满,这份穿越百年的“浪漫七言”,击中老华侨的内心柔软处。“看到时很开心,很激动,特别是听到被改编成童谣的百年打油诗,太有心了,太珍贵了,这份礼物无价!”方侨生说,他会把这份礼物跟家里人分享,会将这首童谣发给在世界各地的家族子孙听,并一直将这首打油诗传承下去。
主办方在两地的展出还专门选取一些当地侨领的侨批。一封封“特殊家书”,娓娓诉说着一个个侨批故事,生动展现广大海外华侨出洋谋生、心系家国的移民历程和开拓进取、不忘根脉的深厚情怀。柬埔寨潮州会馆副会长蔡伟华介绍道:“以前我爸爸以前在这边教书之后,这薪水就寄回去一些。当时我还小。这个侨批展意义就提醒我们老一辈漂洋过海的父老乡亲来这边打工赚钱寄回去给家乡,这个也留了纪念,这是纪念我们前辈的。”
“批”一封,银几许,跨越山海,辗转归乡。一封封侨批,承载着一段段动人往事,饱含着一片片赤子深情。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更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总会长林家光:“除了思念家乡,对父母的孝顺,和妻子儿女的牵挂之外,侨批还有一种更深的寓意。这几百年都没有出现过失信,没有发生过钱不见、信不见的这种问题,可以说侨批是诚信的象征。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一定要把侨批文化传承下去。”
以侨为“桥”谋发展 文化脉搏续华章
汕头作为著名侨乡,正致力于把侨批打造成筑牢华侨“根、魂、梦”的精神符号,凝聚起新时代发展的“侨”动能,不断提升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去年,汕头“侨批出海计划”外宣项目入选“2023‘一带一路’建设案例”。今年侨批再出海,汕头充分发挥侨乡文化、潮汕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侨批为载体,开展“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等一系列主题外宣活动,打造具有汕头特色的“侨”文化传播品牌,促成一场场有温度、有深度的对外交流,彰显了新时代侨乡汕头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和精神风采。
在侨批历史文化展现场,主办方将“两大盛会”“汕头”元素和出花园、英歌舞、潮剧、潮菜、剪纸、嵌瓷等非遗文化,以及汕头国际会展中心、侨宅建筑、风筝海、悬日、南澳灯塔等嵌进侨批展内容作为打卡点或情景展示,让参观者沉浸式体验潮汕文化。
侨批虽已成为历史,侨批文化却历久弥新。用心用情保护、传承侨批文化,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是华侨华人的心愿,也有助于进一步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起团结奋斗的侨界力量。马来西亚潮州工商总会总会长吴源盛表示:“从小到大,我们家里的大人都在教我们做生意、做人一定要有诚信。这个是从我们祖辈学回来的,也是侨批真正的情谊。作为第三代华人,我当然要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更加要讲好汕头故事。”
而正是因为这份家国情,我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习俗如今在海外得以很好保留,并有了新的延续和发展。走访当地华文学校,我们看到从课程安排、社团活动等方面,都充分融入许多内容,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展现中华文化魅力。我们也看到潮汕地区独有的成人礼习俗——“出花园”随潮汕人的足迹传播至世界各地。马来西亚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从2007年就开始举办“出花园”集体成人礼活动。今年的活动现场,当地青少年穿上汕头市赠送的肚兜参加这场有仪式感的活动。而一封封来自汕头的家乡书信送到青少年手上,寄语迈向人生新阶段,开启更美好的未来,欢迎常回汕头看看,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与精彩。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妇女组总务纪莉叶介绍道:“这个仪式从潮汕地区传承过来后,我们继续延伸。”马来西亚华人林晓青带着小孩来参加这次活动,说道:“这个是我们家里一直以来的习俗,到虚岁15岁就会来参加这种活动,比较热闹和好玩,流程也比较讲究。以后会带家人到潮汕走走,回家乡看看。”
在两场经贸文化交流会现场,汕头还专门安排了潮汕美食展位,乡亲们边尝边点赞。牛肉丸、狮头鹅、红桃粿等传统美食也成为众多海外侨胞浓浓的乡情寄托,成为中马、中柬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中马、中柬潮汕菜文化交流中心先后在此次访问活动中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在潮汕菜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潮汕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现场展示的茶艺师林静文表示:“无论是马来西亚还是柬埔寨,实际上从他们的老一辈到现在中年的这一辈,都是非常看重潮汕文化的这种传承的,非常愿意把这一份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于潮汕文化的深耕传递给他们新一代,也就是他们孙子辈。”
文化融合“传与承” 对外交流扩影响
在马来西亚新山市的柔佛古庙,急促的锣鼓声响起,一群“梁山好汉”闪亮登场,他们挥动英歌槌,快速翻转叩击,步伐铿锵有力,呐喊声响彻四方。英歌舞再次“出海”,而这一次汕头友好代表团现场见证马来西亚首支英歌队成立。当新成立的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义兴英歌队和远道而来的汕头潮阳后溪英歌队同场献演,让大家看到传统文化交流和传承的火花。
2011年,柔佛州首府新山市与汕头市签订两市缔结为友好交流城市的协议书。2012年,汕头市派出了大型英歌舞表演队伍参加了柔佛州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当地掀起了潮汕文化热潮。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义兴英歌队副队长纪伟忠当时就在现场,记忆犹新,他说:“当时是2012年,就是12年前我们这里农历正月21日的‘柔佛古庙众神出游’活动,有107好汉的英歌舞队伍在这里表演很震撼。”正是缘于这次民俗文化活动,让柔佛潮州八邑会馆萌生了在当地成立英歌队的想法,并一直付诸努力。
彼时,钟凯泓还没出生,这名站在英歌队最前方的“小时迁”,今年只有11岁,却已经是队伍的助教。今年5月,柔佛潮州八邑会馆组织6名青少年组成英歌舞考察团,赴汕头市对国家非遗项目——潮阳英歌进行学习。钟凯泓就是其中一员,他们在汕头跟着三支不同英歌队学习,从脸谱、基本功到阵法,回来再给其他队员传授训练。8月10日,在英歌队正式成立的首秀前,钟凯泓在激动之余还是略显紧张,因为特别想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而他依旧用坚定的眼神告诉记者,希望把英歌舞继续传承下去。
看到这一幕,现场帮忙化妆的汕头潮阳后溪英歌队队长林芳武脸上很是欣慰。作为一名见证者,12年前他随着父亲前来马来西亚献演,感受到当地民众对英歌舞的热情。而今不遗余力向海外英歌队员传授分享这门非遗技艺,这次他又带队再次来马来西亚表演,有了更深刻的意义,“这次我作为传承人、接班人,接过我父亲的英歌槌,来到马来西亚交流演出,希望把英歌舞传到国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这段跨越十几年的故事,仅仅是一个缩影,生动诠释了潮汕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与传承带来的影响力。近年来,潮汕英歌舞频频出圈,有“中华战舞”之美誉,这次“出海”不仅圈粉无数,更为了助力这项传统文化更好扎根海外。
文化交流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国际友谊与合作的桥梁。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动力。
有侨领将自己与家乡的联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时候听父母讲家乡风物,第二个阶段是寄侨批回家,第三个阶段是与潮汕地区开展文化交流。
当侨批、潮剧、潮汕美食、英歌舞等等具有潮汕元素的载体“出海”,为海外潮汕人“记住乡愁”“寻根溯源”架起文化之桥。此次汕头友好代表团“出海”深度访问,在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便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特别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让传统文化在海外有了更多传播和发展。这一切也正是源于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海外影响力与日俱增的自然结果。